【鐵甲網 原創】全球工程機械行業正經歷深刻變革。在雙碳目標驅動下,綠色制造與數字化轉型已成必然;產業鏈韌性構建與全球化布局能力,更成為企業穿越周期的關鍵。值此卡特彼勒迎來百年華誕之際,其全球挖掘機旗艦工廠之一卡特彼勒(徐州)有限公司的實踐路徑,為行業提供了極具參考價值的樣本。
在卡特彼勒全球百年巡展(徐州站)活動中,筆者于卡特彼勒(徐州)有限公司有幸采訪到了卡特彼勒工廠運營副總裁馬建平,探尋這家旗艦工廠如何承載百年基因,領航新制造時代。
根系百年,枝繁葉茂:旗艦工廠的傳承與融合
作為卡特彼勒在華首個制造基地及全球挖掘機旗艦工廠之一,徐州工廠代表著卡特彼勒在中國全面實施企業戰略、服務客戶的長期承諾。31年前播下的種子,如今已成長為參天大樹,馬建平坦言,其印象最深的進程,正是工廠將卡特彼勒百年積淀與中國優勢完美融合的歷程。
傳承的核心在于兩大根基:其一,是矢志不渝的以客戶為中心理念。建廠伊始,徐州工廠便秉承卡特彼勒幫助客戶建設更美好、更可持續的世界的使命,30余年精耕中國市場,持續提供最優解決方案。其二,是深入肌理的企業文化基因。工廠始終恪守正直、卓越、協作、承諾與可持續的行動價值觀,并以此驅動本地化實踐從供應鏈、人才到物流與制造技術,全方位扎根中國土壤。
融合優勢成就行業標桿。徐州工廠嚴格遵循卡特彼勒全球統一的質量標準與技術體系,確保產品可靠性與高質量;同時,敏銳響應中國市場需求,開發適配本土的新產品與解決方案,將中國速度、成本優勢及強大供應鏈效能注入全球體系。正是這種全球品質與中國優勢的深度交融,讓我們在中國乃至全球市場引領行業。馬建平總結道。
智造賦能,降本增效:可持續發展的雙贏實踐
面對綠色轉型與產業升級的雙重命題,徐州工廠以創新實踐印證了環保與效益的協同共進。卡特彼勒的血液里流淌著創新基因,目標始終是助力客戶成功,馬建平強調,可持續性與智能化轉型,本質是滿足客戶未來需求的必然路徑。
技術融合開辟新路徑。工廠將新能源應用、儲能技術與數字化管理平臺深度結合:屋頂鋪設的太陽能板,借力中國新能源產業突破實現低成本高回報;配套儲能系統在非生產時段蓄能;而數字化能源管理平臺則實時監控各環節能耗,實現精準調控。這一組合拳不僅滿足雙碳要求,更顯著降低了運營成本,馬建平舉例道,我們還采用了綠色牌照班車,使用與維護成本已低于傳統燃油車。
智慧鑄造核心優勢。作為卡特彼勒全球智能化標桿,徐州工廠在焊接、涂裝等環節廣泛應用機器人,引入AI質檢、智慧物流等前沿技術。這些投入不僅進一步提升了質量與效率的核心競爭力,更助力產品線擴展與解決方案升級,使工廠在安全、質量、交付、成本等維度持續領跑,五次斬獲含金量極高的卡特彼勒卓越運營獎。
共生共榮:賦能產業鏈整體躍升
深耕徐州31載,卡特彼勒的貢獻遠超經濟數據。其以鏈主之姿,深度參與本地制造業生態的重塑,過去數十年來,卡特彼勒在中國的供應商已從最初的5家增加到今天的約700家,為卡特彼勒供應關鍵零部件。
通過持續導入精益生產與先進質量管理理念,卡特彼勒系統化提升本地供應商能力,并在人才梯隊建設上傾注資源從管理精英、技術骨干到產業工人。令人欣喜的是,許多本土伙伴已成長為卡特彼勒的全球供應商,實現從徐州走向世界。馬建平表示。
更關鍵的是,這些走出去的伙伴將國際經驗與前沿技術帶回徐州,形成反哺升級的閉環,持續提升區域制造能級,構建了健康良性的產業集群發展生態。
人才筑基,定力致遠:面向新百年的壓艙石
展望新百年周期,馬建平將人才與定力視為旗艦工廠的壓艙石。
人才是獨特競爭優勢。面對環境波動,卡特彼勒堅持在低谷期投入人才培育未來五年全球1億美元技能投資計劃便是明證。馬建平認為需要團隊鍛造更多多技能員工與具備國際視野的復合型管理者,比如既掌握精益生產、先進制造,也了解數字化技術,具備數據分析能力),以空杯心態擁抱變革,持續學習。
戰略定力穿越周期。周期波動本就是業務的一部分,馬建平展現出百年企業的從容,越是外部不確定,越要聚焦可控之事:堅持客戶中心、恪守可持續發展核心(作為所有投資決策的核心)、深耕人才與智能制造。這種在市場低潮期依然堅持長期投入人才培養、新品研發、智能制造,平衡短期挑戰與長期發展的能力,正是卡特彼勒穿越百年的關鍵。
結語:
從淮海大地走向全球190余國,卡特彼勒徐州工廠的31年,是一部百年基因與本土創新交融的典范之作。它證明了:嚴苛的全球質量標準能與中國速度共振;可持續發展是長期競爭優勢;而本土產業鏈的深度培育,終將反哺全球價值鏈。站在下一個百年的起點,這座以人才為刃、以定力為盾、以智能為翼的旗艦工廠,正持續為卡特彼勒建設更加美好、更可持續的世界的使命注入強勁動力,也為中國工程機械產業的升級與全球化提供了寶貴的卡特彼勒樣本。
不想錯過新鮮資訊?
微信"掃一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