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文章來源于賽科尼的夢想日記 ,作者賽科尼的夢想
今天,我的朋友圈又多了一位被限制高消費的朋友。
記得那誰,曾經說過一句話,如果你的朋友圈里,沒有幾個被限高的朋友。你都不好意思說,你是做生意的,說明你混得不咋樣。
想想,也挺有道理的。
前幾天,接到一個業務經理的電話。他說,他是我的粉絲,關注我好多年了,想和我聊聊。
我們叫他方總吧。方總在唐山做起重,算上這次二進唐山的時間,咋說也有三十多年了。
方總說,唐山是好地方,養人。也是他發跡的地方。
八九十年代,他就掙了人生的第一桶金,當時,按他的話說,兩輩子也花不完的錢。
具體有多少,他沒說。
2006年,長垣的起重機生意如日中天。一些在外地做起重的業務經理,很多人完成了原始積累后,都有想回家辦廠當老板的愿望。
方總也沒有扛得住誘惑,回河南辦了一家起重機工廠。
只不過,他把廠址選到了新鄉縣,沒有在長垣。
現在來看,當初這個選擇是錯誤的。離開了長垣,盡管只有八十公里的距離,也不是最好的選擇。
但是,那個時候,錢太好掙了。在大家的眼里,只要辦廠,就能妥妥掙錢。惱里的馬克誠,魏莊大車的郭章先,都是在新鄉發展起來的。
2006年,方總在新鄉辦廠的那一年,是長垣被授予“中國起重機械之鄉”的那一年。長垣起重產業在時任劉縣長的推動下,開啟了快速發展的新時代。
記得2000年,我就在原來的河南起重設備銷售網(中國起重機械網改版前身)打出了“長垣,中國起重之鄉的”的橫幅通欄廣告。那時,長垣起重產業,已初具雛形。
選址、買地、建廠。錢沒少花,按當時的投資規模,隨便搞一個企業,少說也得大幾百萬。
按說,2006年還處在時代的紅利期。方總的起重機廠有沒有賺錢,他沒說。
但我想,大概率上是沒有掙到錢。
如果掙了,他肯定會說。
在我的認知當中,辦企業搞生產,和在外面跑業務,做起重機銷售,是兩個概念。一個天上,一個地下。沒有可比性。
那你說,長垣那么多企業老板不都是業務員出身嗎?
是的,時也,運也。你看到的,都是活下來的,倒閉的,成為先烈的更多,只是你不知道而已。
在那個年代,做業務員的門檻,很低。
人有多大膽,地有多大產,一點不假。只要人勤快,能吃苦,會拿小架兒,都能掙錢。
我在惱里鄉經聯社辦公室上班時,我印象很深,有個油坊占的業務員,業務跑得很棒,而且他還是個嚴重的“口吃”患者。
一著急,一晌還說不出一句話來,但他業務能力強,在當時的業務員群體中,他的業績屬于上中等。
在辦公室,我們經常聊起他,分析他為什么生意做得好。
結果,顯而易見,他的口吃。是他的毛病,但也是他的優勢。
在當時,口吃和能說會道的職業形象,形成了強烈的反差。
在大家的印象中,做銷售的,肯定是能說道的,能把黑的說成白的,方的說成圓的。
如果突然有一個“結巴”出現在你面前,對甲方來說,第一印象,絕對與眾不同。
最關鍵的是,和客戶接觸的時侯,這個毛病,不僅讓客戶沒有了心理負擔。有時,還和他開幾句玩笑。
一來二去,熟了。沒有了戒備心,生意就好做多了。
為什么說,方總在新鄉做起重,我分析沒有掙到錢呢,是因為,他說,他后來去了江蘇徐州。
徐州在蘇北,也是經濟重鎮,徐工的產業鏈,重機企業多,對起重機的市場需求,相當可觀。
方總在做起重生意的同時,他又搞起了副業。沒辦法,手里就是有錢。
他說,他在徐州開了一個大飯店。
生意做遍,不如開飯店。這是國人的生意經,也是見效最快的好門路。
但是,我看了一下身邊熟悉的人,開飯店做得比較成功的,沒有一個是跨界做的。
比如滿天星的馮總,筱梁春的劉總,在長垣,那些開了幾十年飯店的,那一個老板,自己都是大廚,每個人手里,都有絕活。
筱梁春劉總,還是名廚世家,弟兄倆都是國家級廚師,劉總的爺爺是豫菜的掌門人,在長垣,弟子無數。
拿我表姐家的外甥來說,也是開飯店的,夫妻店那種吧。真正的堅守了一輩子。
年輕時,去新疆開飯店,后來又回到了老家長垣,差不多也有二十年了。
印象中,他沒請過廚師,說養不住。都是自己干。雖然辛苦了點,但是穩當。靠開飯店,在縣城買車買房,還培養出了兩個大學生。
如果是門外漢,想從餐飲上淘金。大概率賠多賺少。
原因復雜。主要原因,是中餐,除了火鍋,沒有標準,廚師一不開心,不是油放多了,就是鹽放少了。
所以,方總說,他后來,關了飯店,又回到了唐山。
這是他發跡的地方。他想重新找回那時的機會,運氣。但發現。今天的市場,已經不是昨天的模樣了。
我說,那你現在有什么打算?
他說,他想去江蘇,唐山現在已經不行了。企業效益不好,拖欠嚴重。機會也越來越少了。南方應該會好些吧。
我說,是的。蘇浙滬是中國經濟的晴雨表。
但是江蘇,也有做起重的老鄉在糾結,沒有生意,有了,行車也賣不上價。
聊天中,覺得方總的心態很好。不像63歲的人。
他說,回顧這些年,折騰來折騰去,原來賺的錢,也基本上賠了進去。
現在呢,說不上好,還行,至少能過得去。以現在的年齡,還能再干幾年,沒問題。
我說,63歲,不大。按百歲人生來說,第二春才剛剛開始。
這句話,我常常說給我身邊的朋友聽,包括找我聊天的起重家人。
“男人,永葆青春的奧秘,就是事業。”
人活一口氣,佛掙一炷香。你真閑下來,眼見的,你會快速進入衰老期。
在聊天中,方總說他是轉業軍人,參加過越戰,1979年的那場。
我說,我知道。之所以印象很深,是因為,我堂姐家的孩子,我外甥,就犧牲在這個戰場。
小時候,我聽過我父親說起過這個事兒。
當時,我父親在惱里公社當干部,分管征兵工作。
我外甥想當兵,找到我爸爸,讓開后門。
不知是不是老爸爸知道時局,還是什么原因,不同意。
我外甥很生氣,說,不讓我當兵,就斷親。
后來經不住他的纏磨,他如愿以償。
在那個年代,每個熱血青年,都有一個軍營夢。
我的兩個同學,一文一武的性格,一個初中畢業,一個高中沒畢業,都當兵走了。惹得我還做了好幾回夢,夢中,我也參軍了。
后來,聽說我的兩個同學在部隊混得挺好,上了軍校、當上了軍官。很多年前,去武漢出差,我順路去了其中一個同學的部隊。
當天,正好趕上他帶班,沒辦法在外面吃,我們倆在軍營外面買了兩三個小菜,在他的辦公室小酌了兩杯。
第二次見面,是2022年疫情中間了,我去武漢辦事。他剛轉業到地方不久,在省廳某處當了個處長。我說,我在武漢,如果不忙了就見個面。
那天晚上,他叫了幾個前后轉業的戰友,一桌子都是處長局長,一起吃了個便飯。
我另外一個同學,是文職干部。既是同學,又是發小。他文采好,在部隊時,經常在軍報上發表文章,從連隊文書,到軍校,畢業后又一路提拔,后來官至空軍某部的一個領導崗位,
2018年我們相約古城,雖然這么多年沒有見過面,再見的感覺,恍如昨日。
他帶著我轉了他們的部隊大院,從歷史陳列館,到空軍療養基地,現代化的醫療裝備,讓人著實感嘆我軍的實力強大。
中午,安排在他們部隊的內部餐廳吃飯。一塊兒的有地方經開區管委會的主任、建行的行長,軍醫大學的博導。
聊天中,說到起重匯的產業園,發小當著開發區的領導說,把你的起重匯總部設在這吧,給你在開發區協調相關資源,這個地方,是西部大開發的橋頭堡,有發展潛力。
說真的,如果再年輕10歲,我真的敢。可能是自己的視野太窄,格局有限,總覺得自己的天地,就在長垣。猶如井底之蛙,這輩子怕是走不出來了。
扯遠了。
接著說我外甥。1979年那場戰爭,他在參戰的第二天,不幸被流彈擊中,犧牲了。
我問方總,你認識誰誰嗎?
他說,認識,我們關系可好,在一個連隊。
我說,那你現在一年拿多少補貼?
他說,一個月,一千多塊錢。
我說,應該的。這是你們應得的。
就如同,我的外甥,18歲,就為國家獻出了自己的生命。
戰爭,是殘酷的。我們要用心守護這來之不易的大好局面,不要再讓無數人的犧牲與付出付諸東流。
聊天中,關于方總未來的打算,我給不出好的建議。一是,他見過大世面,也掙過大錢。只不過,最終,又憑實力還了回去;二是,現在這個大環境,已經不能用過去的經驗,認知來判斷了。
如果是我,我會留在唐山。不求東山再起,只求吾心平安。
其實,這些年,和方總有著相同經歷的起重人,不在少數。單是我身邊,叫得出名字、說得清故事的,就有好多位。
他們大多踩著行業崛起的浪潮,憑著一股敢闖敢拼的韌勁和“好風憑借力,送我上青云”的機遇,穩穩賺得人生第一桶金。
但是,賺錢和守護財富,終究是兩種截然不同的能力。
如果說賺錢靠的是時代風口的推力、敢打敢拼的沖勁,那守護財富考驗的便是洞察趨勢的眼光、穩扎穩打的定力,以及對風險的敬畏之心。
這方面,我覺得,很多老板是缺失的。
昨天,我查了一下方總的個人信息,發現他的企業早已被列入了失信被執行人,限制高消費。
我的朋友圈,又多了一位牛人。我想信,這樣的企業以后會越來越多。可能也會包括你,我,還有他。
我覺得,成為失信被執行人不丟人,坐綠皮火車也不丟人。
窮,才丟人。
其實,他們也不差錢。那他們缺什么呢?
好了,祝福方總,心想事成!
聲明:本文系轉載自互聯網,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自行核實相關內容。若對該稿件內容有任何疑問或質疑,請立即與鐵甲網聯系,本網將迅速給您回應并做處理,再次感謝您的閱讀與關注。
不想錯過新鮮資訊?
微信"掃一掃"